在冬天,許多新手父母會擔心嬰兒是否會著涼,尤其是看到小小的身體裹著厚厚的衣物時,總忍不住再多加一件。但有些長輩卻說:「嬰兒不怕冷,不需要包太多。」這樣的說法到底是否正確?1歲以前的嬰兒真的不怕冷嗎?為什麼有時感覺他們的手腳冰涼,卻依然睡得安穩?這篇文章將帶大家深入了解嬰兒的體溫調節機制,以及如何正確判斷嬰兒的冷熱狀況。


嬰兒的體溫調節機制

嬰兒剛出生時,身體的各種機能尚未完全發展,其中包括體溫調節能力。成人在天氣變化時能夠透過發汗或顫抖來調節體溫,但新生兒的調節能力並不成熟,因此更容易受到環境溫度的影響。然而,嬰兒並非完全無法調節體溫,而是依靠不同於成人的方式來維持體溫平衡。


嬰兒的身體有一種特別的脂肪組織,稱為「棕色脂肪」,這種脂肪能夠快速產生熱量,在寒冷的環境中幫助維持體溫。這也是為什麼有些嬰兒即使手腳冰冷,卻依然能夠保持核心體溫的原因之一。


為什麼嬰兒的手腳容易冰冷

許多父母會透過觸摸嬰兒的手腳來判斷是否需要保暖,但這樣的方式可能不夠準確。嬰兒的循環系統尚未完全成熟,血液供應會優先供應給身體的核心部位,如心臟、肺部與內臟,手腳末梢的血液循環較差,因此容易感覺到冰冷。


只要嬰兒的背部或胸口摸起來是溫暖的,通常代表他的體溫是正常的,不需要過度擔心。相反地,如果身體核心部位也變得冰冷,則可能代表嬰兒真的受寒了,這時候才需要適當地增添衣物或加強保暖措施。


棕色脂肪如何幫助嬰兒保暖

棕色脂肪與一般的白色脂肪不同,它的主要功能是產熱,而非儲存能量。新生兒的棕色脂肪主要分布在頸部、背部、肩膀和腎臟周圍,當環境溫度下降時,棕色脂肪會透過一種特殊的代謝機制來產生熱量,幫助維持體溫。


隨著嬰兒逐漸長大,棕色脂肪的比例會逐漸減少,體溫調節能力則會變得更加成熟,開始依靠肌肉運動與其他方式來維持體溫。因此,1歲以前的嬰兒雖然體溫調節能力有限,但依靠棕色脂肪仍能有效應對環境的變化。


如何正確幫嬰兒保暖

既然嬰兒的體溫調節機制與成人不同,父母應該如何確保他們不會受寒或過熱呢?正確的保暖方式並不是一味地給嬰兒穿上厚重的衣物,而是根據實際狀況調整衣著與環境溫度。


選擇適當的衣物

嬰兒的衣物應該以透氣、易於調整的層疊式穿法為主,例如內層可以選擇純棉材質的包屁衣,中間層加上薄長袖衣物,外層則依照室內或室外環境溫度來決定是否需要外套。這樣的搭配方式能夠讓父母根據嬰兒的體溫狀況靈活增減衣物,避免過冷或過熱的情況發生。


調整室內環境溫度

室內溫度對嬰兒來說非常重要,建議保持在22至26度之間,並確保室內空氣流通。冬天時可以使用暖氣或加厚睡袋來保持嬰兒的舒適度,夏天則應避免冷氣直吹,並適當調整溫度來避免過冷。


透過觸摸背部來確認溫度

與其摸手腳來判斷嬰兒是否受寒,更準確的方式是觸摸他的背部或胸口。如果這些部位溫暖且乾燥,代表嬰兒的體溫是正常的;如果發現背部潮濕,則可能是穿得過多導致出汗,應適當減少衣物,避免過熱引發不適。


避免過度包裹

有些父母會擔心嬰兒著涼,因此給他們穿上多層衣物或使用厚重的棉被,但這樣的做法反而可能導致過熱。過熱不僅會讓嬰兒感到不舒服,甚至可能增加猝死的風險。因此,在確保嬰兒適度保暖的同時,也應避免過度包裹,讓他們能夠自由活動並保持舒適的體溫。


如何判斷嬰兒是否過冷或過熱?

嬰兒不像成人能夠表達自己的感受,因此父母需要透過觀察與觸摸來判斷他們的體溫狀況。


過冷的跡象

  • 背部或胸口摸起來明顯冰冷
  • 皮膚顏色變得蒼白或發紫
  • 嬰兒顫抖或活動力下降


如果出現這些情況,應立即為嬰兒增添衣物或調整室內溫度,幫助他回復正常的體溫。


過熱的跡象

  • 背部或胸口摸起來發燙
  • 皮膚變得潮紅
  • 出現大量流汗或煩躁不安

過熱可能會讓嬰兒感到不適,甚至影響睡眠品質,因此發現嬰兒過熱時,應適當減少衣物,並確保環境通風良好。


1歲以前的嬰兒雖然體溫調節能力尚未成熟,但並非完全無法應對環境變化。透過棕色脂肪的產熱機制,他們能夠維持核心體溫,即使手腳冰冷,也不代表一定受寒。父母應該學習如何正確判斷嬰兒的體溫狀況,並根據實際需要來調整衣物與環境溫度,確保嬰兒能夠在舒適的狀態下健康成長。